总体不佳
不乏亮点
主要经济指标“不太好看”。疫情使全球需求不振,大宗商品价格下跌。各种隔离措施使生产和服务提供能力下降。在国内国外人流、物流、资金流同步放缓的背景下,主要经济指标的表现不佳是必然的。具体看:
01
经济增速大幅回落
据世界银行11月发布的“地区经济展望”预测,2020年中亚国家经济整体降幅为1.7%,相较于2019年整体增长4.9%出现明显回调。但最值得关注的是,政局不稳的吉尔吉斯斯坦才是最大的输家,频繁的内部斗争和政府更迭,使国家不能聚焦经济发展,抗风险能力最弱。
02
财政情况普遍恶化
因抗击疫情,各国预算支持均明显增加。哈萨克斯坦预计收入为11.8万亿坚戈,支出为14.3万亿坚戈,因抗击疫情比预期增加1.4万亿坚戈,财政赤字占GDP的3.5%,而早期预算只占GDP的2.1%。乌兹别克斯坦预算赤字将升至32.2万亿苏姆,而最初预计为3.4万亿,主要原因是支出比预期的增加了25亿苏姆。塔吉克斯坦预算赤字比预计的增加了9倍,达到31亿索莫尼。
03
货币普遍出现贬值
哈萨克斯坦货币贬值幅度较大,且受到国际油价影响,波动非常剧烈,年初为382坚戈兑1美元,4月随着国际油价暴跌,坚戈大幅贬值,一度达到447:1。随着油价回升也有所回调,至12月中旬约为420:1。其他国家的汇率走势与坚戈大体类似,只是波动较小。
04
失业率升高
疫情导致经济活动下降,失业率明显上升。哈萨克斯坦失业率为5%,失业人口45.4万人,总共约100万人未实现有效就业。乌兹别克斯坦一季度失业人口139.9万,二季度迅速飙升到200万,失业率升至15%。
05
外债明显增加
疫情使得各国需要借债来保民生、促发展,因此外债增长在所难免,而增长最快、风险最高的是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。至8月底,吉国家外债总额41.8亿美元,占GDP的56.25%,远超出原来确定的36%“红线”。至7月初,塔外债总额36.91亿美元,约占GDP的45.6%。鉴于塔拟在未来3年借贷10亿美元,届时外债会大幅飙升。至9月底,哈国家债务占GDP的比重为29.2%,预计2021年、2022年将分别升至30.3%和30.5%。
两大利好消息。虽然经济表现远逊色去年,但并非一片黯淡,仍有亮点。
01
跨国侨汇收入好于预期
虽然受隔离措施和油价下跌影响,俄罗斯经济惨淡,但可喜的是,俄建筑业受影响最小,仅仅下降0.8%,且率先复苏。而相当一部分中亚劳工在俄从事建筑业。因此,侨汇对各国经济影响没有预期的大。1-9月,乌跨境汇款收入42.88亿美元。吉尔吉斯斯坦、塔吉克斯坦的情况类似。预计全年侨汇收入降幅在10%以内,比最初预计下降30%要好得多。
02
农业和建筑业逆势增长
疫情并未影响农业生产,为保证食品供应,控制通胀,各国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。1-11月,哈对农业和食品加工业投资增长15%,农业产值增长5.3%。吉尔吉斯斯坦农业增长0.9%。塔吉克斯坦农业实现超高速增长,8.1%。另外,建筑业、通讯服务是另外两个逆势增长的行业。
出台措施
谋划未来
为确保经济和社会稳定,减轻疫情冲击,各国出台了不同规模的反危机举措,重点是保民生、保就业、促生产。在反危机、谋发展方面,哈萨克斯坦可以称为“表率”。
强化合作
重在行动
经贸合作受冲击较大,但中哈合作的韧性凸显。1-11月,中哈贸易额199.6亿美元,逆势增长1%,对哈出口下降5.7%,但自哈进口77亿美元,大幅增长10.2%。除中哈贸易外,中国与其他各国的表现均差于中国整体外贸情况。其中,中吉贸易大幅下降51.8%。但中国在各国外贸中的地位变化不大,中国仍是乌第一大贸易伙伴,占乌外贸的17.4%。中国是哈第二大贸易伙伴,占哈对外贸易的18%,仅次于俄罗斯。
中亚经济
前景展望
明年是各国独立30周年,进入而立之年的中亚国家发展道路正在加速分化。哈、乌正通过制度建设,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。
01
虽然疫苗上市步伐加快,但病毒变异也同时出现,疫情能否因疫苗出现就戛然而止,令人怀疑。因此,恢复性增长的前提条件是疫情得到有效控制。
02
各国疫苗接种、复产复工是不同步的,这种不同步性使得区域合作被“放慢拉长”,旅游等产业仍面临困难。
03
疫情中断了重大项目的论证、实地考察,影响未来的投资,必会出现投资“空档期”。
04
为抗击疫情,不少国家的财政透支,赤字和债务增加,“体力透支”的国家若无外部援助,很难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。